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纪实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网上看病小感冒竟拖成肺炎 “隔空看病”不靠谱

发布时间:2012-10-29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长沙晚报  字体大小[ ]

  近日,市民蒋先生的孩子郊游回家后咳嗽发热,蒋先生便在网上搜索了“小孩感冒、发热、咳嗽”等关键词,按照搜索结果买了点感冒药和消炎药。两天后,孩子的症状没有缓解,他又咨询了一位“网上医生”,改吃了两天抗生素,没想到孩子高烧不退,咳嗽越来越严重。蒋先生这才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验血、拍胸片后,被诊断为肺炎,必须住院治疗。“网上问诊耽误了治疗时机,把孩子的小病拖成了大病。”蒋先生十分懊悔。

  有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网上看病,超八成网民有网络问诊经历。不过,网络问诊虽然给一些患者带来了方便,但也存在缺乏监管、问诊水平良莠不齐、网络陷阱等问题。

  问诊案例

  案例1

  孩子有小毛病常上网求助

  吴女士和老公从外地来长沙务工,家里没有老人,自己又没有带孩子的经验,1岁半的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他们习惯于在网上寻找答案。把孩子拉肚子、便秘或不爱吃饭之类的症状发布在育儿论坛上,马上会有很多妈妈给出建议。”吴女士认为,网友的建议一般都比较管用,给她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案例2

  老人痛风被误诊成关节炎

  家住岳麓区的岳先生的父亲今年70岁,最近腿关节疼,却担心看病麻烦、医药费高,拖着不愿意去医院。岳先生在一家“××医生网”描述了父亲的症状,网站一名“医生”诊断为关节炎。岳先生根据“网络医生”的建议“对症下药”一周后,没想到父亲的症状越来越重。最后,他带父亲到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看病,被诊断为痛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周,症状消失了。

  案例3

  一不小心落入“药托”陷阱

  去年,56岁的沈先生因眼底新生血管渗漏,出现视物变形等症状,他在省内多家三甲医院治疗,没有得到根治。最近,沈先生在一家网上医院就诊,医生向他推荐了某品牌的“虾青素”胶囊,声称是治疗眼底病变的特效药。沈先生花8500元网购了一个疗程,吃完后没有任何效果。沈先生把这种“特效药”拿给三甲医院的医生看,医生说这只是一种保健品,根本没有治疗作用。

  记者调查

  健康网站其实良莠不齐

  昨日,记者随机对部分市民进行了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在身体不适时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查查,看看咋回事”,或者通过“在线咨询”、“微博问诊”找医生咨询,还有市民把症状发布在网上,征集治疗办法。网络变成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寻医问药的一条重要途径。由“家庭医生在线”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3.2%的网民有网络问诊经历,其中34.2%的网民会向一些健康网站咨询“头痛脑热等小病痛”,33.1%的网民热衷于从网上获取保健知识。

  记者以比较常见的“头痛”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立即出现众多帖子,标题大都是“头痛了怎么办?”“头痛权威专家为你解答!”等惹人想一探究竟的字眼。记者点击其中一个网址进入后,发现网页右侧一栏是各大“专家”的头像和博士、教授等响当当的头衔。网站安排了在线“专家”接受咨询,但对记者的提问含糊其词,简单地说了几句后,就建议记者到某民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民营医院办的健康网站,聘请的“专家”有的甚至没有从医资格,只是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患者咨询,他把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目的就是诱导患者到指定的医院看病、买药,成了变相的医托、药托。

  记者注意到,知名度较高的健康网站“好大夫在线”则比较谨慎,针对每位患者提出的问题,除了有医生发表观点外,在患者资料填写页面的下方用显著字眼写着一则重要提示:“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患者声音

  正方:

  网上看病省时省力又省钱

  “通过网络搜索健康网站,输入自己的症状,就会有在线专家提供回复,不用排队挂号,还是免费的。”年近40岁的郑先生经常帮家人在网上问诊。

  一些热衷于网上问诊的中青年受访者表示,去医院看病要排队、挂号、等专家,耽误不少时间,一些小毛病在网上问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老人往往担心看医生费用高,或不想长时间排队、做大量的检查而不愿去医院,也只好通过网上问诊,先买点药吃吃看。

  记者发现,除了看中“省时省力省钱”之外,不少人选择网上求医,还跟病症“有涉隐私”有关,特别是性病、不孕不育、妇科病、男科病等疾病,占了网络咨询的很大一部分。

  反方:

  网上看病易误诊不可信

  “自从被网上问诊的结果吓出抑郁症,我再也不敢在网上看病了。”今年5月,长沙一名蒋姓男子出现牙床出血、鼻塞头痛等症状,他在网上输入症状查询,诊断自己患了白血病,随后写下遗书准备寻短见。幸亏被家人发现将他送至医院就诊,确认他的病其实只是“鼻中隔偏曲”,经治疗可以治愈。

  60岁的谭女士非常关注健康养生,前两年在网上得知以宣扬“生吃泥鳅能治病”出名的“健康教母”马悦凌后,便经常光顾她办的健康养生网,还曾找她治病。后来,当很多人按照马悦凌的养生理论生吃泥鳅中毒后,她才被揭出根本就没有医师资格证。谭女士总结教训说,网上的健康网站、网上医生问诊不可全信。

  律师观点

  网上看病风险大维权难

  除了误诊的危险,维权难度大也是网络问诊存在的问题。“网上医生的资质缺乏核实认定,一旦发生误诊出了问题,患者维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有律师表示,如果是正常的行医行为,必须是正规医院,有正规的行医资质,而在网络问诊平台上是很难做到这些的,最多就是一个咨询、导医的行为。

  “目前,网上的医疗行为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湖南一星律师事务所叶翔峰律师认为,网上就诊医患双方不能面对面,更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风险;网上就诊大多数不收费,患者不方便留存就诊的证据,如果出现医疗纠纷等问题,患者难以找到给出治疗意见的医生,相关部门也难以调查取证,造成维权困难。

  专家建议

  看病还须去正规医院

  “不可否认,网络、微博扩展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空间,有助于普及医疗保健知识,但仅通过网上问诊治病,我认为目前仍不可行。”省会某三甲医院一名主任医师告诉记者。

  “从医生角度来说,患者病情的诊断除了描述自己的症状外,更重要的是当面进行诊疗,必要时辅以正规的检测手段。”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老中医文恒英表示,虽然现在网络问诊有摄像、视频等技术手段,但看病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中医的“望、闻、问、切”等基本步骤,在没有当面接触到病人的情况下都难以完成,何况很多疾病还需要通过高科技的医疗检测设备才能诊断。特别对于疑难杂症的患者,仅靠网络上看“字”问诊,医生就为素未谋面的患者做诊断,未免太过草率。

  专家提醒市民,网络只能作为一个咨询平台,网上获取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够作为诊疗的依据,如果生病,还是要到正规医院就诊。

  小贴士

  网络问诊

  如何避开陷阱

  医生提醒,利用网络寻医问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警惕,避开可能存在的陷阱:

  1.查明医生资质和网站是否经认证。上网做健康咨询,首先要核对相关人员是否具备医师资格、有无执业证。可上卫生部网站通过执业医师注册查询,以辨真伪。另外,要留心相关网站是否经过该医生实名认证和授权,是否由其本人发表观点。

  2.遇热心荐药荐医者多留个心眼。正规医院的医生接受网络咨询时,一般只提供治疗原则,做些健康知识普及,不会随便推荐具体的药物,或指定病人到哪个场所做治疗。

  3.警惕夸大疗效的宣传。虽然医学越来越发达,但有很多疑难病仍没有解决。患者及其亲友在网上咨询时,千万不要迷信声称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攻克世界难题的夸大宣传。

中国公众新闻网摘编任薏宏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